青農攜手農企業 根留在地創三贏
刊登日:106-04-19  點閱:6888
青農盧紀燁說明南瓜授粉的過程

青農盧紀燁說明南瓜授粉的過程

  花蓮農改場04月18日(星期二)於奇萊山下奇萊美地舉辦「青農X農企業奇萊山下的交饗樂」南瓜採收會,進行在地標竿青農與農企業合作之經驗分享,並推廣在地優質農產品及地產地消理念,更希望藉此使青年農民對轄內農業之經營管理有更深更廣的瞭解並激發出更多新的想像。

誰說博士不下田

  農委會自102年起推動青年返鄉政策至今已有4年的時間,其中花蓮、宜蘭地區榮獲百大青農殊榮的青年就有26位,壽豐印象負責人盧紀燁便是其中一位標竿青農,目前就讀東華大學財經所博士班的他,對於農業的熱誠始終未曾熄滅。當然常有人會懷疑他的執著,例如「一個財金博士不是應該去金融業發揮長才嗎?」「你蹲在田裡真是可惜了」、「你真的會種田嗎?騙人的吧!」、「應該不出幾年就離開了吧!」,或許這就是頂著博士光環務農的壓力吧。

  但實際盧紀燁對這樣的質疑並不在意也不彆扭,反而更能夠利用跨領域的專業知識創立了「壽豐印象」,並顛覆傳統農業的傳統產銷模式,所謂不服輸的硬頸精神,在他身上更是表露無遺。起初,除了積極從父親及大伯身上學習種植稻米的知識外,盧紀燁報名花蓮農改場農民學院的各種農事教育訓練,以系統性的課程進行專業種植技術的學習,並實際應用在自家所栽培的農作。

看見在地青農的堅持

  盧紀燁長時間於田間工作,讓他深刻了解到土地永續利用的重要性,除一般輪作維持地力的觀念外,更自發性的啟動「友善耕作」模式,全程不施灑化學農藥、肥料,並利用栗翅鷹的捕食特性,成功的驅趕農田裡的鴿子及環頸雉等侵略者,提高稻米收穫率,也因此打造出「鷹獵米」的產品形象。

  除了稻米之外,農場裡所生產的東昇南瓜、栗子南瓜、迷你栗子南瓜及栗子地瓜等產品,也都是令消費者趨之若鶩的一線產品,而以行動愛護這片土地,對所生產農產品負責的態度,更讓盧紀燁榮獲102年度百大青農的殊榮。

木瓜溪畔的奇萊美地

  壽豐鄉是花蓮縣境內非常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當然也因此聚集了許多優質的農民團體與農企業,而位於木瓜溪口的「奇萊美地」便是其中之一,董事長蔡志峰原為畜牧領域的專家,但在兩年前的因緣際會下,決定將部分事業轉投資在農糧生產上,並與花蓮農改場多次就栽培方法與作物品種進行合作,也因此快速提升了公司營運的關鍵技術。

  但在目前臺灣農業環境的勞動力一直是必須克服的問題,恐怕對於奇萊美地的人力缺口緩不濟急,因此花蓮農改場便召集壽豐地區的青農與奇萊美地洽談合作事宜,就是希望奇萊美地能將廣大的栽培場域,提供予青農作為耕作或實習之場地,而所生產之作物則可以契作方式收購,此舉除可維持產品品質與穩定數量外,更可作為專業農才的培育基地。

從主力產品試試吧

  就在蔡董的邀請之下,盧紀燁決定前往萊美地的生產基地接受挑戰,並由最熟悉的作物品項-南瓜做為開始,目前網室內的品種約有三種,分別為西洋南瓜(小紅、小黑)與栗子南瓜,這些南瓜因為盧紀燁細心呵護與不動如山的網室保護下,讓他自3月初即不間斷的採收至今,當然在天氣與環境條件許可的狀況之下,他也想挑戰自我,將戰線拉長並持續採收到5月底為止,順便印證自己所設計的栽培方式是否可行。

  倘連續三個月都能順利採收,預估今年收成可以達到1,925公斤的產量,當然這批質優型佳的有機南瓜,除了部分自己留下來自售外,剩下的就統一繳給奇萊美地,像這樣互利的契作模式,也真正的達到了產業在地、扶植青農與企業創新的三贏局面,而此合作模式亦可提供農企業做為解決人力缺口的方案之一。

創造在地新農業

  奇萊美地目前仍持續建構優良的有機生產基地,並朝向專業化與規模化的方向前進,如能繼續推動像這樣與青農盧紀燁的合作模式,以點對點、線接線的方式將農產業鏈逐一串接起來,充分發揮農業群聚效應,屆時壽豐地區或許便能成為全國有機農產業群聚的示範區,並吸引更多有志團體與青農共同投入農業創新加值的行列。

回上一頁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