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從業人員踴躍參加農業淨零排放與低碳耕作管理講習
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為增進農業從業人員農業淨零排放知識素養,於6月14日假臺中市烏日區農會辦理「農業淨零排放與低碳耕作管理講習」,現場關注農業淨零排放知識的基層農業行政人員、推廣人員、農民團體及產業公協會代表共70人參與。
臺中農改場指出,全球經濟快速發展促使大量溫室氣體排放,造成氣候變遷與極端天氣頻繁發生。而農業生產過程中,農田施用尿素或氮肥、水田持續的湛水、家禽畜腸胃道發酵與畜禽糞尿管理,以及作物殘體燃燒都會排放溫室氣體,因此,為接軌國際淨零排放趨勢,農業部推動農產業調適及減緩溫室效應措施,透過試驗場所技術團隊,建立土壤、森林及海洋三大自然碳匯的基線現況與增匯潛力分布,並參考國際有效減碳與增加碳匯的管理方式,研發適用於本土且不影響作物產量與品質之技術,期由農業自然解方為減少溫室氣體總量排放貢獻心力。
講習課程首先由該場廖君達副研究員說明農業淨零排放推動策略,再由陳俊位研究員講解該場以穀類、豆類及麥類種子作為基質,結合微生物開發成育苗接種劑、堆肥發酵菌種及高濃度製劑之場域落地應用,有效分解轉化農業剩餘資材為高價值的資源物質,除減少農業資源的浪費,並創新農業剩餘資材的新用途與價值。接續由廖崇億助理研究員講解土壤增匯管理技術,說明影響土壤碳匯因子,以及介紹短期作物、長期作物及生物炭增加土壤碳匯管理方式。最後邀請臺南市官田烏金社區合作社李政憲理事分享官田社區將菱角殼碳化成菱殼炭,製作成農業與生活用品,並申請產品碳足跡標籤成為綠色商品,增加社區收入,形成良好的農業循環經濟經驗。
臺中農改場期待,藉由本次講習使第一線農業從業人員瞭解農業減量、增匯、循環、綠趨勢推動措施,以利未來與農民、通路業者或一般民眾溝通淨零排放的重要性,進而協助農產業減少化學肥料及化學農藥使用、推動減少甲烷及氧化亞氮排放量、提高用水效率及農業剩餘資材循環再利用之低碳行為,共同友善農業生產環境,以加速農業能在204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