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學數據實事求是的生產者
刊登日:108-11-25  點閱:2189
青農馬聿安

青農馬聿安

       縱身農業並積極扮演第一線生產者的馬聿安博士,出生於書香門第,會一腳踩進田土裡,是偶然,也是求學背景的使然。習於用科學數據做為基礎,並以此進行溝通與思考的他,求學階段一路從碩士而博士,在因緣際會下陸續接觸多項農產品之產後分級研究,且從農產品分級機械乃至分級制度都令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此除為日後從農埋下不解的因緣之外,也讓他見識並體會到生產標準化、產品規格化的重要性與深遠影響。

       談到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核心價值時,馬博士語帶堅定的回答:「以服務為中心的回饋式互動參與」,也就是透過共同學習與努力,逐步建立農民信心的跨世代合作模式,亦即以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為契作主體提供契作服務,復經由規格化及標準化的導入,讓採收、整理乃至銷售制度等面向均能獲得升級,並在市場上推出有別於以往之差異化商品;於此同時,並協助農民將成功經驗內化為自身的正面能量,提振信心,從而期待下次的成功。另一方面,藉由規格化與標準化的運轉,進一步回饋產業升級,加上因物流而帶動的金流,加速產業轉型強壯,從而協助期作轉型與國土保育。

       回到家鄉臺中大甲從農後陸續推出「九厘米」及「十八麥」等品牌,但他並未因而感到自滿,而是繼續憑藉著對農產品市場反應的敏感度,提早嗅出本土農產品銷售趨勢,並積極尋找潛力作物與市場定位及新營運模式,因此從最初的水稻栽培乃至於以新鮮雜糧為訴求,皆是為台灣雜糧尋求出路的板塊佈局,而唯一不變的,就是植基於以科學數據為基礎的理性分析以及求新求變的企圖心。

       靦腆的笑容下,馬聿安博士謙遜的提到,我們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繼承者,所有靈感與想法均來自前人的經驗與知識,以及在地風土與人民的滋養,而一個產業能否持續茁壯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人,也因為這一份用心及堅持,我們相信臺灣農業的翻轉即將開展。

回上一頁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