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二代林椿淞 走出自己的養蜂人生
刊登日:109-06-04  點閱:4279
青農林椿淞

青農林椿淞

蜂二代林椿淞 走出自己的養蜂人生

       從小跟著父親養蜂,深深瞭解養蜂人家的辛苦。原本一心想逃離現代遊牧民族生活的林椿淞,沒想到認真入行四年後,卻贏得市長的肯定。除了養蜂產蜜外,林椿淞更希望能透過養蜂教學,讓大家更重視我們的生態環境。

       今年3月,氣候乍暖還涼的春天,林椿淞在「臺中市各界慶祝105年度農民節表彰大會」中,接受臺中市長林佳龍表揚為「優良四健推廣教育幹部」。儘管得獎者眾,但對真正入行僅四年的林椿淞而言,無疑是莫大的鼓勵。

如果把時間拉回四年前,2012年的他,根本無法想像現在的場景。

      對繼承家業掙扎不已

       那時林椿淞大學快畢業了,父親林進通,同時也是采蜂林養蜂場場主,打算將手上的蜂群分一百五十箱給他。若以目前一箱蜜蜂約1萬元的市值來計算,這等於是價值150萬元的財產。父親的期盼,大家心知肚明,但林椿淞卻覺得意興闌珊。

       「養蜜蜂很辛苦,很多年輕人都不想做。」林椿淞說起當初卻步的心情。從有記憶以來,家裡就是養蜂人家。他自小跟著爸爸做蜂王乳、採收花粉,有時被蜜蜂叮到,嚇得把手上的東西一丟,跑到旁邊的地上蹲著大哭,隔天起床時,臉上鼻青臉腫的痕跡未消,滿腦子都不想上學。

       大一點之後,要幫忙的事情多了,更讓他體會到養蜂的不易。傳統蜂農早上六點多就到養蜂場工作,一路忙到天黑。每天不停重複查看箱子裡蜂群的生長狀況、蜂王在不在、有沒有生蛋、有沒有生病。如果蜂群太多了,要將巢片分到別的養蜂箱,少了又得併箱,否則蜂群會愈來愈少。非採蜜期時,為了維持蜂群旺盛,平均每三天得餵一次糖水,而且得等到傍晚,蜜蜂都歸巢時才能餵。

       蜂農就像現代的游牧民族,必須逐花而居,哪裡花開,養蜂場就得隨之搬遷。每搬一次,就得尋覓土地,和附近的地主或農夫租借。春天是龍眼花盛開的時節,龍眼樹下經常圍滿了養蜂人擺放的蜂箱,其他如荔枝、茶花、油菜花,都是常見的蜜源。

過著比蜜蜂還忙的養蜂生活

       採蜜過程則完全是艱辛的粗重活。養蜂箱打開後,得先將巢片上的蜜蜂一片片抖落,再放到另一個箱子裡,接著用扁擔一肩扛起一個箱子,扛到離心機旁集中放置。巢片逐一取出後,必須將巢房外頭的封蓋用刀子割除才能放進離心機中,將蜂蜜甩出來,只要有一個巢房的蓋子沒割到,這個洞裡的蜂蜜就甩不出來了。

       整個流程走下來雖然沒什麼,但由於全部都得用手工進行,在一次又一次重複動作後,對體力是個很大的考驗。光是把蜜蜂從蜂片上抖落,一個箱子放八片,一百五十個箱子,就得抖一千兩百次。採蜜時,巢片上已經蓄積了滿滿的蜂蜜,平均一個箱子重達二十幾公斤,兩個箱子一次扛起,相當於把一個人扛在肩上走。「你不要小看這個重量,一個養蜂場如果養個三百箱,來回就要走一百五十趟了。」林椿淞說,他剛開始扛的時後,肩膀不適應重量,還會讓整個箱子掉下來。有時遇到農忙季節,想請工人都找不到,「有的人怕被蜜蜂叮,工作又粗重,做一天可能會中暑。」

       大學畢業之際,真正面臨繼承家業的課題時,林椿淞可說內心百般掙扎。「爸爸有說要給我接,很早就規劃了,從高中之後就念食品相關科系,一定要接的感覺。但那段時間覺得太累了,不想做,做這個整天就得耗在這裡。」在這樣的心情下,一來意願不高,二來經驗不足,爸爸交給他的一百五十箱蜜蜂被照顧得七零八落,等到當兵前,蜜蜂只剩八十幾箱的數量,還長了寄生蟲。

       退伍之後,情況終於有所改變。可能個性變沉穩了些,林椿淞開始用認真的態度看待家業,結果蜜蜂變多了,收成也變好了,在成就感倍增下,他終於從沒興趣養到有興趣,心甘情願一頭栽入這行。現在,連已經訂婚的女朋友在他大力鼓吹下,也一同投入養蜂事業。

       蜜蜂是最敏感的環境偵測器,若空氣中懸浮微粒太多,或是農民噴灑農藥,就很容易死亡。

良好基礎下精益求精

       其實林椿淞承接的,是父親林進通投入一生的心血。林進通十三、四歲就開始到養蜂人家當學徒,1973年成立采蜂林養蜂場,專門生產蜂蜜、蜂王乳、蜂花粉,還有蜂蝦(編注:剛孵化的幼蟲)、蜂膠及蜂蠟。一路走來,經營得有聲有色,自創品牌「人間蜂味」後,不但獲得經濟部GSP優良商店認證及臺中縣優良旅遊商店,更連年得到國產優良蜂產品評鑑優等獎、台灣養蜂協會國產優良蜂產品認證等肯定,2010年並通過ISO9001認證。目前林家的產品在自家門市、網站及農會都有販售。

       在父親打下的良好基礎上,林椿淞力圖精益求精。儘管養蜂技巧都是父親教的,若有機會,他還是會去外頭上課,像台灣養蜂協會、農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都有相關課程或講座,他都盡量去學習。像蜜蜂有些病蟲害,常見的如白堊病會讓幼蟲死亡;微粒子病則讓蜜蜂拉肚子;蜂蟹蟎會吸收蜂蛹體液,蜜蜂破蛹後易生畸形。林椿淞第一年養蜂時,就是遇到這種狀況,以往都是用農藥性的治療方式,但用久了會有抗藥性;上課之後,他瞭解多了一些選擇可以嘗試,例如使用非農藥性的草酸、甲酸刺激蟹蟎,降低存活率,或是使用物理性的方式,將蜂片上蟹蟎喜歡寄生的雄蜂居住區域割除,減少繁殖數量。他將這些新知識應用在養蜂上,得到不少幫助。

       每天與蜂群為伍,林椿淞發現蜜蜂是最敏感的環境偵測器,當環境變化大,溫差過大的時候,就很容易死亡。像空氣中懸浮微粒太多、喝到工廠排放的廢水,也會影響蜜蜂的健康、減短壽命。最明顯的是,當農夫噴灑農藥時,蜜蜂採蜜時不小心沾到,回到養蜂場後,地上滿滿的都是屍體。當農作物因為氣候異常減產時,蜜蜂採不到花蜜,同樣也會影響到蜂農的收成。

       林椿淞經常帶著蜜蜂進入校園,教導小朋友認識蜜蜂生態和環境的重要。

養蜂技術結合生態教學

       「現在蜜蜂很難養,我希望讓大家知道環境破壞很嚴重,我們的環境有什麼問題?」林椿淞表示。

       剛好碰到另外兩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讓林椿淞在養蜂路上,逐漸發展出自己的方向。綽號「朱皮」的陳玄倫原本是半導體工程師,因為經常向林椿淞買蜂蜜,買出興趣後,乾脆跑來學養蜂。後來,他們又認識家裡開機械廠,卻也對環境議題有興趣的洪浩傑,一開始是陳玄倫和洪浩傑跟林椿淞借了蜜蜂到「簡單生活節」擺攤,想不到反應熱烈,於是三人決定在臉書成立「年輕人!養蜂吧!」社團,和大家交換養蜂經驗。

       透過社團,他們發現台灣對養蜂有興趣的人蠻多的,因此林椿淞決定在今年1月底開班授課,講解養蜂概述、蜜蜂病蟲害、自流式蜂箱使用分享等內容。想不到一堂要價300元,原本限定招收二十五人的課程,當天居然爆滿,一口氣來了四、五十人要參加。現在林椿淞已經收了三個徒弟。

       除了傳授專業的養蜂技巧外,林椿淞也帶著蜜蜂進入校園,到幼稚園和國小的課堂上,用透明觀察箱及投影片,教導小朋友認識蜜蜂生態,並從環境議題帶入,教導他們愛護地球的重要性。未來,他和父親已經有了共識,要找塊地做個生態園區,將相關知識繼續推展出去。

       蜜蜂靠著採集花蜜餵養幼蟲,林椿淞則像是被父親用花蜜養大的孩子,破蛹而出之後蓄勢待發,努力創造出另一段花香縈繞的金黃歲月。

回上一頁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