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冠益銘茶莊佩君(右三)與她的父親莊臻松(右二)
政府為鼓勵青年體驗農業、學習農業、認同農業並進而實際參與農業工作,而自2006年開始推動一系列的漂鳥計畫,莊佩君即在這樣的脈絡下,於2007年辭掉工作,回到南投鹿谷追隨父親的腳步,正式投入產茶工作中。
莊佩君是1983年出生,未滿35歲的她稱得上是個有為青年,但她卻開玩笑地說與現在返鄉的不到30歲的年輕人相比「年紀算老了」,而會有這樣的心境,一來是她驚覺原來正式從農已過了10年,二來她自小就陪著母親在茶園裡除草,跟著父親到市集裡展售,熟悉的工作環境與不斷地與茶產業的接觸,彷彿幾十年來從未離開過茶這一領域。
家裡的茶園已經歷了三代的管理。在莊佩君奶奶那一代,是單純種茶並將茶青交予茶販收購的茶農。然而自1990年開始,茶青價格是一路滑下坡,已接手種茶的父親,為了養家活口而開始兼差工作,並開始到市集中擺攤銷售自家「冠益茗茶」品牌的茶,而她也就在這個過程中學習不怕面對消費者。她表示,當時消費者多半還是習慣去茶行買茶,對於市集中的罐裝茶接受度低,因此家裡的茶還是以交予盤商為主,自有品牌的茶只求賣多少有多少,尚說不上是真正的商品化。
莊佩君的父親在2005年獲得神農獎之後,因獲獎的資歷而擔任漂鳥營的輔導師,父親即藉此機會鼓勵莊佩君回來學習以便日後一起經營家業。她就這樣一路從參加漂鳥營,到後來去農改場上栽培技術以及與產銷履歷相關的安全用藥、土壤檢測等課程,這是父親對她的期許也是她對自己的要求,在具備足夠的相關知識後,才有本錢與每個都算是她長輩的契作茶農溝通與指導,說得出原理原則,長輩們才不會認為是外行人在騙內行人。
為了做到產銷履歷與產品溯源,莊佩君會在茶園裡詳實紀錄栽種過程,加上為了銷售自家的茶葉而長年不斷地訓練自己焙茶的技術,這都有助於她對於茶性的掌握,讓她在參加焙茶技術性比賽時,即使採用的是主辦單位提供的茶青,只要摸到茶葉,就有經驗判斷溫度的控制與該做哪些前置作業,再加上她味覺敏銳的天賦,而能把茶湯焙得清爽並進而焙出好味道。屢次獲獎的她,更於2016年接連獲得南投市青山茶春、冬兩季比賽的特等獎。
莊佩君表示因為參加過這些課程,也開始對商品化與行銷有一定的概念與應注意哪些細節。而她認為相對於其他農產品,消費者對好茶的定義是最為主觀的,有時甚至只因心情的好壞,即使喝的是同一批茶,口感都會受到影響,因此她認為在她的工作中最困難的就是銷售部分,然而也因喝茶是一種感情的延續,茶也是她「賣起來最有溫度的產品。」她說,這一路走來,父親勉勵她從「多看、多學、多做」中找出適合自己的路,而她也從這「最有溫度的產品」中得到支撐她走下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