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哲投入設施栽培迎接挑戰 追求穩穩的幸福
刊登日:109-09-25  點閱:2041
104年3月中旬臺南場劉依昌助理研究員(中) 赴現場實地解說番茄生理與發育,張偉哲及太太李淑禎認真學習

104年3月中旬臺南場劉依昌助理研究員(中) 赴現場實地解說番茄生理與發育,張偉哲及太太李淑禎認真學習

       「老一輩的務農方式,就是…憨憨地做(台語),施肥、噴藥防治都是聽人講、靠個人經驗,至於是尚根本的土壤、水質等問題,比較沒有在注重。」「現在我自己在種啊,遇上問題了,知道要先去瞭解水質與土壤,覺得改良場有這種服務真的很好,也才覺得自己是真正在了解如何於自己家鄉的土地上經營農業享受天倫樂。」

土生土長  期盼故鄉土地能延續餵養家人

       嘉義縣竹崎鄉的張偉哲先生是本場專案輔導的第二屆青年農民,世居竹崎,歷代祖先至父親皆從事農業,當地栽培作物以龍眼、荔枝等果樹為主,父親也曾種植過棗子。偉哲進入職場最早是在銀行業任職,但因金融風暴影響,銀行業界興起整併,自身受到波及。隨後,在竹崎鬧街上與太太兩人做起小吃餐飲生意,幾年下來是做得有聲有色。偉哲表示,小吃店生意好,生活作息就無法正常規律,往往晚上八、九點才能吃上晚餐,遇上果樹產季,還要撥出空來幫忙父母親,這些辛苦他都能承受;然而無法好好陪伴小孩,曾讓學齡前的一對兒子獨自走到大街上找父母親的經驗,讓偉哲深深省思生活的樣貌。近年來食安風暴帶來的效應,且在太保從事小果番茄栽種已有數年經驗的表哥鼓勵,加上丈母娘同樣來自太保地區,種種鼓勵及機緣促成下,讓兩夫妻放下鍋鏟改拾鋤頭,成為竹崎地區第一波投入設施栽培的農民。

       雖然身為農家子弟數十年,103年決定投身設施栽培的精緻農業才真正以農為業,從剛開始的花胡瓜到玉女番茄,偉哲與太太四處打聽學習,直到8月中參加本場的農民學院設施蔬菜訓練課程,心中不再惶恐栽培技術問題無人可請教的困擾,並獲得農委會青年農民專案輔導的資訊,進而報名參加甄選,夫妻兩人將重心與希望從這裡再起步,103年底使用訓練學得的知識第一次種植玉女番茄,104年二月啟動青年農民專案輔導後,接受陪伴輔導師陳進益班長及改良場專家協力診斷提供更精確的建議,逐步踏實從農之路。偉哲也與竹崎地區幾位投入設施栽培的年輕農民組成產銷班,盼眾志成城,生產品質高又安全的農產品,建立出專屬的竹崎品牌。

加倍學習勤找資源  首求穩定技術鞏固客源

       設施農業在小果番茄引領風潮以來,栽種面積年年增加,使得產量增多市場競爭激烈,品質未達一定水準,則有低於市場價格銷售困難的情況。偉哲面對這樣的風險與挑戰,先將園區土壤與水送本場檢驗,以作為後續施肥的判斷依據,他認為這也是一種瞭解故鄉土地、水文的方法,真是既浪漫卻又真實的詮釋。104年3月下旬起,本場專家劉依昌到園區現場診斷3次,稱讚偉哲的園區管理得很到位,可見本人付出很多精神研讀農民學院發送的土壤理化性質、施肥原理及植物生理方面等教材,並積極應用所學習的管理技術,但他認為當前最大問題是風味及甜度不高,據劉依昌研判,肥培管理方面可能有氮肥略高、鉀肥不足的現象,另外植株整體下位葉出現黃斑、葉片由內而外背向膨脹的情形則是缺鎂、缺硼的現象,建議偉哲嘗試提高鉀肥比例與補充微量元素來改善。

       偉哲於104年6月及7月分別參加本場為專案輔導之青年農民舉辦「標竿學習」與「經營管理研習」兩課程,除確立自己產業經營目標外,並加強「商業模式創新」與「農場經營策略及競爭力提升」等行銷管理知識,提升農業經營知能,穩健營農之路。雖然偉哲在設施栽培上起步較晚,但陪伴輔導師陳進益班長認為竹崎地區因為地勢、氣候關係與平地有別,可善加利用此優點,並鼓勵其嘗試調整產期,冬季比平地提早種植,今年8月起偉哲已滿懷信心種下第一批番茄苗,希望能藉著青年農民專案輔導的協助,讓他在栽培管理技術上更精進品質及穩定產量,才能鞏固客源增加收益。

資料來源: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

回上一頁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