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索父親的龍仔米滋味—池上稻農彭仲良
刊登日:109-12-03  點閱:3341
彭仲良堅持池上龍仔尾的地域精神追尋父親的好滋味—池上龍仔米

彭仲良堅持池上龍仔尾的地域精神追尋父親的好滋味—池上龍仔米

  講到臺東池上米,腦中第一閃過的畫面就是金城武在伯朗大道騎腳踏車、坐在樹下喝茶,幾秒鐘的廣告轟動多年,更帶動池上米的觀光熱潮,稻農們甚至想推出金城武米,希望可以持續延燒臺東池上米的商機。「臺東池上米」是池上稻農共同的標誌,而彭爸爸不跟風,稻田就在一旁萬安村龍仔尾段,跟米廠契作穩定收入,也把自家米分享給朋友、親戚而口碑相傳,慢慢建立起臺東「池上龍仔米」的品牌口碑。
  73年次的彭仲良是第二代稻農,因父親離世決定返鄉照顧母親,承接父親留下來7甲8分的稻田,可惜沒機會學到父親的稻作技術,懵懵懂懂的加入種稻行列,連種什麼品種、該下幾號肥都摸不著頭緒,遇到稻農們大豐收自己卻因亂下肥收成不佳,吃慣彭爸爸米的客人們,紛紛反應品質口感不如以往,訂單大幅縮水,嚴重影響池上龍仔米的銷售,各種挫折排山倒海而來,好在父親生前廣結善緣,臨田叔伯們教導許多父親過去的耕種經驗,從稻子品種、施幾號肥、施肥量、施肥時間等逐步引導。彭仲良更加入池上農會青農聯誼會、產銷班,跟著稻農們一起學習,並認真四處請教前輩如何把稻種好。聽前輩講述種稻眉角其實很難真正理解,仍需靠實務經驗累積,面對每一期的天候狀況差異,影響的天然因子太多,只能逐批微調田間管理作業,再請親朋好友試口感,慢慢從別人的口中憶起父親的龍仔米滋味,過程漫長但有如尋根之旅。
  彭仲良務農至今第三年,第二代的「池上龍仔米」漸漸步上軌道,品種以高雄139為主,桃園三號香米、高雄147、臺南205次之。目前產量皆已漸趨穩定,為提高稻米品質,不只在田間管理要持續精進,同時嚴選優良米廠,低溫存放稻穀維持鮮度,並提高碾製米的品質,讓消費者採預購方式,累積訂單至一定的量,新鮮碾製,自行包裝出貨,彭仲良表示最困難的其實在「包裝」,符合法規是最基本,更換位從消費者煮食的角度思考米的包裝及設計,包裝袋材質及厚度的挑選、調整壓盒溫度避免失真空等,以利後續推廣到消費者手中仍是完整好存放的產品。
  水稻看似農業裡最基礎的入門課,但對於未曾實際下田的人而言,從頭開始的過程實在辛苦,在種植面必須用心的田間管理,把田當作小孩一般照顧,而行銷面更需要邊做、邊學、邊調整,但彭仲良以「持之以恆、不要放棄」跟青農夥伴們共勉,分享自己堅持到現在已從慣行走到無毒,未來有機會想要轉友善甚至有機,這是彭仲良的目標,堅持池上龍仔尾的地域精神,尋找父親的好滋味—池上龍仔米。

回上一頁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