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置菱殼炭於菱角田中可以改善土壤、降低病蟲害及增加產量
2010年之前,原本是位汽車大燈塑膠射出師傅的胡育健,因為雙親年事已高,在農務操作上日漸吃力,於是決定辭掉工作返鄉接手,對原本不論所學專業或工作經歷都與農業無關的他來說,這一切都需要重新學習。
有感於近年來的食安問題,胡育健認為要永續經營農業除了友善耕種、重視安全用藥,更是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能危害消費者的健康,在經營理念堅持要給消費者吃到最健康、安全的農產品。除此之外胡育健為了督促自己持續進步,也給自己訂定了中期目標,穩定農產品品質並提升產量之後,更希望可以結合觀光旅遊和生態教育,尋求跨界的結合來創造農村新契機。
隨著胡育健返鄉務農的時間越來越長,所經營的農場面積也逐漸增加,目前已經有約9.5公頃,且種植的作物相當多樣化,包括水稻、芒果、黑豆、胡麻等,他也建立「育健幸福農場」來進行品牌行銷。在水稻的栽培管理上,在得知官田區公所推動菱殼炭再利用後,便決定嘗試使用,將菱角殼燒製而成的菱殼炭撒入稻田中用耕耘機翻耕,以改善田間日益酸化的土壤,使用2年後,他所種植的臺南16號越光米除了產量提升、收益增加之外,肥料的施用量減少,原本一期兩次的農藥也不再噴灑,讓整個栽培管理流程都變得更加輕鬆,而且所栽種的越光米也取得了產銷履歷的認證,他還為使用這種方式種植出來的稻米取名「菱禾米」來銷售。
胡育健除了透過不斷學習來精進自己在栽培管理上的技術,更是積極嘗試開發加工產品,希望可以為自己的農產品來增加附加價值,像是農場中所生產的芒果也和稻米一樣通過產銷履歷認證,除了進行鮮果的販售之外,他還自行加工成了長條狀的「薯條芒果乾」來和一般片狀芒果乾的市場進行區隔,也很受消費者的歡迎。
返鄉務農近10年,胡育健有許多感觸,從農所面臨的壓力其實並不比普通上班族小,農忙時常常是日復一日的從清晨做到深夜,而近年的極端氣候也會使作物收成不穩定,進而影響收入,唯有增強自己的知識與能力才能穩健增加收益、降低損失。他認為到改良場或其他農業單位參加上課研習,對他的從農經營有很大的幫助,學習時如果遇到不懂的內容一定要追根究柢,不要羞於請教他人,如 此才能有所成長。在百大青農輔導期間,他利用許多農委會提供的輔導資源,包含楊超惟陪伴輔導師協助胡麻油的包裝設計,而農業金融局提供的百大青農貸款,也讓資金的應用及周轉較有彈性。然而,他也提到返鄉從農是一種投資,一定存在著風險,因此奉勸從農剛起步的年輕人,不要因為懷抱過大的夢想,而投入過多的資金,應先站穩腳步,慢慢成長,不要在完全沒經驗的狀況下就行有機栽培,有機的難度高、成本高,不適合新手,建議可以先朝友善耕作、生產安全農產品的方向努力,待穩定後再轉作有機。
胡育健在農業生產上始終堅持自己的理念,將菱角殼從農業廢棄物轉化為有用資源,踏出了循環農業的第一步,未來更希望可以朝向多元化經營的方向來努力,建立成一個農業體驗園區,推廣食農教育和在地農產品,也讓大眾有個可以親近土地的機會。
資料來源:臺南區農業改良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