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同心成圓 胡惠玲打造食農教育樂土
刊登日:107-12-05  點閱:6222
胡惠玲的「同心園有機農場」不只生產農作,也是孩子探索、接觸食農教育的學習樂土。(圖片提供/胡惠玲)

胡惠玲的「同心園有機農場」不只生產農作,也是孩子探索、接觸食農教育的學習樂土。(圖片提供/胡惠玲)

  高雄美濃有座「同心園有機農場」,這是田間的食農教育教室,也是留給孩子的學習樂土──原先擔任護理師的胡惠玲為了讓需要復健的孩子在更好的環境中成長,決定偕夫返鄉從事有機農業,努力提供讓家人和消費者都能安心享用的蔬果。

  「一開始沒想那麼多,純粹是為了孩子的需求。」胡惠玲憶及,從原先假日農夫、經營一小塊地自給自足開始,後來逐漸擴大、搖身一變成為專職農友,甚至選擇一步步投入有機農業,更加入自己的護理專業搭配耕作農法,「最被人熟知的就是『過敏』,但我們適時、適地、適種,不做產期調整也不催熟,符合自然邏輯,什麼時間該有什麼就有什麼,身體就會順應。」例如,人們常說夏吃薑、冬吃蘿蔔等,她便以24節氣、五行及中醫理論融入作物栽培,種出最自然而然的農作。

  而胡惠玲也回憶,當初她邀請孩子的同學一起來田間玩,才發現這樣的環境其實很適合這群在復健室長大的孩子。「孩子進到教室會不舒服,或恐懼想哭,但我們家的孩子來到田間卻沒有這樣的問題。」她解釋,這樣的起心,讓她也開始思考走出不一樣的方向,「因此田裡的規劃跟別人比較不一樣,希望這裡也能是孩子成長的地方。」

  她以白玉蘿蔔田舉例,有一群平衡較不理想、較敏感的孩子來到田間時,她鼓勵他們走在田埂上,「田裡有不一樣的高度,讓他們敢慢慢走高、也敢走在溝裡,還能試著摸摸葉子。」她笑說,於是她的田就成了一處復健場域。而採後還能延續課程,好比以白玉蘿蔔認識綠色、白色;刷洗時,蘿蔔皮和葉子的觸感又有何不同;刨絲、切丁、切塊有哪些差別;生吃蘿蔔的辛辣感又是什麼感覺… …這些在一般教室要學習很久的事物,在這裡能以五感摸索而更直接,「對於特殊需求的孩子,吃跟接觸就是最快的方式。」胡惠玲有感而發地說,這其實也是在幫助自己打造適合自家孩子的環境,「如果最終要給孩子的教育目的就是能自給自足,那不如就實際在生活裡學習。」

  儘管一路走來跌跌撞撞,從一位完全收不到產量的新手,到改良場上課、四處學習,透過科學檢驗方式釐清田間難題,現在逐漸以更穩定的技術和專業站穩腳步,更曾在2016年拿下橙蜜番茄評鑑個人優勝及團體組冠軍、取得全國產銷履歷輔導員證書。胡惠玲希望,同心園有機農場能持續將教育和農田完全銜接,從此讓更多人理解,上課不只在教室裡,在田裡同樣可行,「也要讓大家知道,做食農教育還可以兼顧產量、串聯更多人事物。」她說,自己人生的轉變都源於孩子,因此真正想做的都是給孩子的身教及回饋;同時,她也要將這份心意持續注入農業專業,用心耕耘這處同心園,成為一位「療癒型農人」。

回上一頁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