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熱病是影響臺灣第一期水稻收成與稻穀品質最重要的真菌性病害,經過108年3月中旬嘉南地區稻熱病大規模爆發,以及113年臺南與臺東關山地區第二期稻作的病情加劇,突顯臺灣稻熱病的發生生態正隨氣候變遷發生變化。農業部農業試驗所歷經多年對水稻稻熱病菌的生態研究,發現帶菌稻種及稻殼是該病害的初期感染源,建議農友採「預防性」管理策略,於水稻插秧後20至30天內即進行施藥預防,可有效避免病菌擴散,及早控制病害發展,降低防治成本。
根據Copernicus氣候服務資料,113年全球均溫首次超過工業化前1.5℃,創下史上最暖紀錄。氣候變遷帶來的溫度升高與水資源變化,不僅影響作物適種區域,也加速病蟲害的威脅,對農業生產構成嚴峻挑戰。農業試驗所說明,長期以來,第一期稻作(1至6月)稻熱病主要在清明節前後爆發,然而,隨著氣溫升高,第一期稻作的發病時間有提前趨勢;第二期稻作的發病頻率與嚴重程度亦逐年上升,突顯氣候暖化增加稻作病害管理的新挑戰。
農試所調查發現,108年嘉南地區稻熱病提前爆發的主因可能與當年1、2月均溫較歷年同期高出2至4℃有關。異常高溫促使水稻與病菌生長加速,導致病害提早發生。該所研究進一步指出,臺灣稻熱病菌具有不同病原性菌群,其中適應高溫的菌群已隨年均溫升高逐漸成為優勢族群,並呈現明顯的流行變遷。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為稻熱病防治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農試所強調,消毒不完全的帶菌稻種或稻殼是稻熱病的主要初期感染來源。第一期稻作的帶病秧苗於插秧後約30至35天即出現感染病斑,兩週內每叢稻株的病斑數更可達200個以上。然而,多數農友在插秧後40至45天才開始施藥,此時病害已進入發展中期,防治成本與難度將大幅增加。為降低稻熱病造成的損失,農試所建議農友改採「預防性」管理策略,於第一期稻作插秧後30天內、第二期稻作插秧後20天內即進行施藥預防,避免病害擴散後再進行治療性防治。
農試所進一步說明,農友可在第一期稻作插秧30天及第二期稻作插秧20天時,選用25%普克利(0.8公升/公頃),以防治稻熱病、紋枯病與胡麻葉枯病。同時搭配75%三賽唑(0.33公斤/公頃)或20%芬諾尼(0.67公升/公頃)作為預防性保護劑,以抑制病菌黑色素形成與再侵染。
面對氣候變遷對稻作栽培帶來的挑戰,農友需重新認識稻熱病的生態變遷與發病特性,並適時調整防治策略。農試所將持續提供最新研究成果與技術指引,協助農友有效應對病害威脅,確保水稻生產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