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桃園平鎮有位七年級的稻農,用細心照顧水稻,用品質與熱誠打動消費者,他就是馮聖方,原本小時候對種田的印象其實並不那麼美好,所以他在高中時就選擇了就讀機械系,但大學二年級時,有一天在網路上偶然聽到農委會舉辦的青年從農計畫,加上爸爸留下了一畝良田,於是便報名參加了農業初階訓練,漸漸的認識了不同以往種植方式,讓他對農業開始有不一樣的想法。後來經過朋友介紹,大三大四時陸續拜訪了位於新北市金山,將廚餘做成有機肥料的劉力學老師,以及在宜蘭從事無毒農業的賴嬌燕老師,漸漸築起自己的農夫夢,所以大學畢業後就投入了友善耕作,並開始經營父親留下來的土地。
自從開始接手農地後,便投入將以前父親施行的慣行農法,改變至有機的工作。然而中間面臨稻米成本高,但成收量卻少、無法找到合適販售通路的困境。直到透過農民學院找到可設攤市集,聖方說:「市集最大的幫助,就是提供農民跟消費者面對面溝通的機會,讓消費者能夠了解他們的產品,因為一般人比較少接觸到農業,所以他們沒有辦法了解他們吃的東西是怎麼生產出來的,且在介紹自家產品過程中,可以了解到消費者購買習慣。」
聖方在此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從農路,建議先透過農民學院的訓練課程,選擇自己適合的方向。當初他也是將課程當作是充實自己的一個管道,且在此認識專業老師與農業新進,後續在田間耕作所遇到的困難,都可與專家及前輩們請教尋求解決方式,另外產品銷售方面可藉由農民學院找通路找到適合的銷售管道,如農民市集等,可以多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