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著斗笠,手拿竹籃,43歲的詹振嘉巡視著自家的綠竹筍與瓜果園,原本從事土木工程工作的他,不希望因為父母親年邁,家中1公頃多的土地逐漸荒廢,11年前決定辭去工作回家從農。不過,受到現今家庭自煮風氣不盛,農作物銷售大幅下滑,他結合母親好手藝販售手作食品,以及舉辦農遊體驗,希望讓祖先留下的土地生生不息。
詹振嘉從中興大學土木系畢業後,曾在朋友介紹下擔任臺北市政府土木修繕約聘人員,不過,隨著父母親年紀漸長,甚至一直喊著要將土地租給別人使用或乾脆賣掉,為了留下祖先的珍貴土地,2009年他決定返家從農,並與父母親同心協力成立「二崎生態休閒農場」。
抱著夢想返家從農,沒想到卻遭受天災與市場變化的雙重打擊。詹振嘉說,返鄉隔年便碰上颱風,為了防颱一家人早在颱風來襲前架好棚架保護,田園裡的青江菜順利躲過颱風侵襲,卻沒料到緊接著的大豪雨,卻讓菜園全毀,準備收成的青江菜全部爛掉,讓他深受打擊,也讓他體會到人須對大自然的崇敬,此後的防護也更周全。
此外,為了讓家人遠離農藥的傷害,詹振嘉希望慢慢將作物轉型無毒種植,且堅持不使用除草劑,他笑說,「幾乎一年四季都在除草,這邊除完,另一邊又長出來」,只因他希望家人健康,吃的人也能健康。原本家中種植綠竹筍、絲瓜、小黃瓜、各式蔬菜等農產品,每天運到北投傳統市場販售,但10多年來,自家煮飯的人口愈來愈少、外食比例增加,辛苦種出的優質農產卻銷售低落,讓營業額掉了1/2,面臨入不敷出的窘境。
「農場的收入比我在市府工作的收入少很多」,詹振嘉不諱言,當時父母親也曾希望他重回職場工作,從農實在辛苦且收入有限。但他並沒有因此動搖,心中唯一的想法就是「決不讓土地汙染及荒廢」。
為了提升農場效益,詹振嘉與父親積極舉辦農場體驗活動,甚至個性木訥、不擅與人交際的他,還參加農會的導覽培訓,他回想實習時,因為太緊張而口吃,還被小朋友笑,也很害怕自己講的不好,十分沒有自信。還好有一些參加導覽的遊客經常鼓勵他不要緊張,「把我們當成你好朋友就好」,就這樣詹振嘉轉變心境,試著與大家做朋友,現在的他已能獨當一面,導覽自家農場,甚至北投附近的地理與歷史文化。
此外,詹振嘉也思考如何將農產銷售出去,他結合母親的好手藝,例如以自家竹筍當內餡包肉粽,收成的鼠麴草、艾草等製成草仔粿,白蘿蔔及芋頭作成蘿蔔糕、芋頭糕。各種手工製品與農場體驗活動,增加了農場收入,他笑說,「雖然不是賺大錢,但看到自家土地充分利用,心中已經十分滿足與開心」。他也相信只要善待土地,土地也會給予更好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