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部地區之梨樹已陸續進入小果期且新葉開始抽芽,適逢天氣預測近期將持續降溫、下雨,轉為濕冷型態,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籲請農友適時加強梨園管理與適度預防性施藥,以減少梨赤星病的危害。
臺中農改場表示,梨赤星病可在梨與龍柏兩種寄主植物之間相互感染,而龍柏上的梨赤星病菌遇到雨水後,可產生橘紅色冬孢子堆,並容易於14-15℃發芽及產生擔孢子,隨後經風力傳播至梨樹上感染幼果、新梢及葉片。當天氣進入低溫、降雨之濕冷情況時,須特別注意梨赤星病之管理,以避免造成損害。依農藥資訊服務網( https://pesticide.aphia.gov.tw/information)推薦藥劑有:「75%滅普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25.9%得克利水基乳劑」2,500 倍、「76%富爾邦可濕性粉劑」200倍、「12%芬瑞莫可濕性粉劑」5,000倍、「5%三泰芬可濕性粉劑」1,000倍、「25%比多農可濕性粉劑」5,000倍、「50%三氟敏水分散性粒劑」6,000倍、「25%克熱淨溶液」800倍等,每隔 7-14 日施藥一次,並建議輪替使用。另赤星病菌主要藉由風雨散播感染源(擔孢子),在梨園迎風面處架設破風網,並搭配上述推薦藥劑後,可有效降低梨園受害情況。
臺中農改場最後表示,天氣變化與病害發生息息相關,低溫與連續降雨容易發生赤星病。該場籲請農友隨時注意天氣變化,掌握施藥時機並正確使用梨之核准登記藥劑,輪用藥劑可減少抗藥性發生,並遵守各藥劑之安全採收期以避免殘留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