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農業剩餘物質資源化,打造資源永續循環世代,桃園區農業改良場一口氣公布了3項循環技術:智慧通氣保溫堆肥裝置、連續通氣堆肥裝置及生物炭爐集煙裝置,將校園落葉、農場菜葉格外品及果園修剪枝條轉化為綠色產品,打造環保又經濟的循環模式。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推動3項循環技術各有對應場域及特色:(1)「智慧通氣保溫堆肥裝置」具模組化設計,輕巧易搬運,3人1小時快速完成組裝,結構保溫,智慧控溫控濕堆肥處理;(2)「連續通氣堆肥裝置」適用於菜葉格外品,設備體積小,設置於農場邊角不佔空間,好氧發酵及保溫性能,促進分解加速製成堆肥;(3)「生物炭爐集煙裝置」則針對果園修剪枝條進行炭化再利用,具有抽氣集煙設計,可在生產過程攔截煙氣及淋洗過濾功能,提升空氣品質,產出生物炭循環再利用產品。
「智慧通氣保溫堆肥裝置」結合自動溫濕度監控及鼓風機控制,智慧控溫控濕,堆肥溫度可達高溫70 ℃,有效減少病原菌及有害生物,確保堆肥品質,能於3個月內完成堆肥,校園落葉堆肥化處理速度較傳統方法提升75%,校園可年省約4萬元清運費,又可減少2萬元肥料支出;「連續通氣堆肥裝置」利用保溫和持續供氣特性,實際測試多種不同比例堆肥配方,堆肥過程溫度穩定介於60°C至70°C之間,提升堆肥處理效率,在1.5個月就能將菜葉格外品製成堆肥,縮短堆肥時間,有效減少臭味與蚊蟲滋生問題,操作簡易且容易移動,兼具方便性及可擴充性;「生物炭爐集煙裝置」是一種將果樹枝條炭化之裝置,生產生物炭過程中能有效收集外逸的煙塵,降低PM2.5排放,控制周遭空氣品質在普通範圍內,整套設備可移動,降低枝條集中運輸成本,所產生物炭可用於土壤改良材料,與製作除濕包等生活用品,創造高值化循環效益。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指出,這3項循環農業技術已落實於校園、農場及果園等場域,讓學校及青年農民都能受益,提升農業剩餘資源再利用率,也為永續農業提供解決方案。未來將持續結合食農教育、學校與示範場域參與,讓循環農業融入生活,落實淨零碳排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