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杜絕進口牡蠣混充臺灣蚵販售的疑慮,以防衝擊本土牡蠣產業和蚵農收益,並確保消費者食安,水試所今年成功建立「牡蠣產地鑑定技術」,將可以應用在產業界,以科學方式檢驗及釐清是否有進口產品混充國產牡蠣之情事,有助於國產牡蠣品牌建立及行銷。
牡蠣進口量連年增加在111年已達5,217公噸,其中又以越南為最大進口國,佔總進口量約5成以上。然多數的越南牡蠣與臺灣蚵同屬葡萄牙牡蠣(Magallana angulata),不僅外型相似難以分辨,同時具較低的售價,造成混充疑慮。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克服萬難蒐集595件境內、外牡蠣樣品,研發「牡蠣多重元素檢驗方法」和「牡蠣物種之鑑別檢驗方法」等產地鑑識技術,經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審議通過公開為建議檢驗方法,以科學技術判別「蚵」班出身,協助產地溯源,守護國產牡蠣產業。
水試所表示,牡蠣在生長過程雖然不會移動,但其可食組織會累積生長及棲息環境中的各種元素,利用這樣的特性即可反映牡蠣產地來源環境,而作為產地鑑別之重要依據。水試所於111年6月至112年9月間聯合彰化、雲林、嘉義、臺南及澎湖等5個行政區、6個區漁會取得國產牡蠣樣本380件,同時跨國蒐集北越(下龍灣及榮市)、中越(峴港)及南越(芽莊)等215件境外牡蠣樣本,先以DNA鑑定技術確認為葡萄牙牡蠣後,再利用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ICP-MS)技術分析不同產地來源牡蠣之14種元素含量,以建立1,785筆特徵元素分析資料庫,對國產與境外牡蠣之辨識率達97.3%。「牡蠣多重元素檢驗方法」和「牡蠣物種之鑑別檢驗方法」已於112年11月3日經食藥署審議公開為建議檢驗方法(TFDAF0035.00及TFDAF0036.00),未來配合行政單位的稽查,正確揭露產品產地資訊,除了可保障臺灣蚵農權利,更可實際維護消費者「知的權益」。
漁業署指出,為推動國產牡蠣產地溯源,農業部漁業署積極輔導國產牡蠣業者導入水產品溯源制度,迄今已通過產銷履歷及水產品可溯源標章戶數達702戶,逾總牡蠣養殖戶35%。另為強化國產牡蠣溯源標示,業輔導50戶取得溯源之牡蠣養殖戶購置貼標機及束口機等設備並鼓勵於產品張貼標章,以及輔導剖牡蠣場域提升衛生保鮮設備及友善工作環境達112戶。
另針對市售牡蠣混充國產牡蠣的疑慮,漁業署表示,除了已有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行召集跨部會專案稽查,查核越南牡蠣之輸入業者、供應盤商及下游餐廳業者等對象,追查產地來源資訊正確揭露。相信牡蠣產地鑑別技術正式公告實施,將可以應用在產業界,以科學方式檢驗及釐清是否有進口產品混充國產牡蠣之情事,有助於國產牡蠣品牌建立及行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