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調整稻作產業結構、提高國產糧食供應與維護農業生產環境資源,農業部自107年起推動「綠色環境給付政策」,採堆疊式給付作法,包括提供「農業環境基本給付」鼓勵優良農地種植農糧作物;獎勵稻田轉作具進口替代、外銷潛力或地方特色等作物,擴大國產雜糧生產;推動「有機及友善環境補貼」推廣有機農業及友善環境耕作;提供「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保護瀕危物種族群及重要棲地。本(112)年全年兩個期作參與綠色環境給付各項措施面積超過43.7萬公頃,受益農民逾28.5萬人,有效達成引導農地合理使用、提升國產雜糧自給、穩定農民收益、維護生產與生態環境及促進農業永續發展之多元效益。
擴大雜糧種植 調減稻作生產
農業部表示,伴隨社會經濟高度發展及國際貿易自由化趨勢,國人對農產品生產及消費需求亦隨之轉變,導致食米消費量下降,國內稻米生產呈現供過於求情形,而小麥、玉米、大豆等雜糧需求量則增加。為調整國內農作生產結構,該部農糧署積極輔導農民辦理稻田轉作,持續鼓勵基期年農地不種植稻作,調整種植具進口替代、外銷潛力或地方特色等作物,依轉作作物品項提供生產端獎勵金每公頃2.5至6萬元;並自111年起,優先開放未具基期年資格之非都市土地特定農業區及一般農業區之農牧用地,種植飼料用玉米(硬質玉米及青割玉米)亦得申領獎勵金,本年再增納牧草與高粱等2項作物,以擴大供應國內雜糧及飼料需求。
農業部說明,自105年推動大糧倉計畫及107年推動「綠色環境給付政策」以來,國產雜糧種植面積逐年增加,111年已達8.05萬公頃,相較推動大糧倉計畫前(104年)增加6,090公頃,本年雜糧目標面積8.4萬公頃,未來5年(至116年)相較111年並以再增加27,300公頃(大豆5,900公頃、甘藷2,850公頃、硬質玉米16,000公頃、高粱2,550公頃)為目標。另自110年起推動基期年農地稻作四選三措施,輔導農民在連續4個期作中,自由選擇1個期作轉作水稻以外作物或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即休耕),本年稻作初估種植面積約22.3萬公頃,相較政策調整前(105至109年)去高低平均稻作面積減少近5萬公頃,該措施不僅合理調減稻作面積平衡供需、提振產地穀價及提高農民收益,並可避免連作水稻衍生病蟲害加劇及土壤肥力不均情形,有助降低農民用肥及施藥成本。
堆疊給付鼓勵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 營造永續綠色環境
農業部說明,為維護有限優良農地資源,彰顯政府對農地維護之重視,自109年起針對非都市土地特定農業區及一般農業區之農牧用地,且種植水稻、雜糧、果樹、蔬菜及花卉等各項農糧作物者,給予「農業環境基本給付」每期作每公頃5千元,以鼓勵農地從事農作生產,本年全年兩個期作合計申辦面積約33萬公頃。
農業部進一步表示,有機農業是對環境最友善的耕作方式,除可生產安全、優質的農產品供應市場外,亦可降低農業生產對環境生態之衝擊,並能促進生物多樣化,確保農業永續經營,對於食品安全及國民健康均有助益。為積極發展有機農業,對於通過有機驗證或友善耕作登錄有案之農友,除可申領農業環境基本給付或轉(契)作獎勵外,並可額外申請「有機農業獎勵與補貼」,有機驗證及友善耕作可申請維護生態保育獎勵每年每公頃3萬元;有機轉型期除維護生態保育獎勵每公頃3萬元外,另增加有機農業生產補貼每公頃3~5萬元,藉由堆疊給付推動有機或友善環境耕作,營造永續綠色環境。至本年10月底,通過有機驗證面積17,212公頃;審認友善環境耕作推廣團體45家,登錄友善環境耕作面積6,395公頃,合計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面積達23,607公頃,占國內耕地面積3%,覆蓋率在亞太鄰近國家成績名列前茅。
導入生態薪水概念,兼顧生態保育與農產安全
農業部指出,農地除了生產,尚有水資源涵養、文化地景與生物棲地的價值,其中,發展兼顧居民生活與生計的保育措施,獲取在地認同,是農田生態系保育的關鍵。基於保育成果全民共享,成本由全民承擔概念,該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自110年起推動「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透過生態服務給付提供誘因,以生態薪水概念,鼓勵民眾採取對瀕危物種族群及重要棲地保護有利的作為,或供作農損之補償。推動首年以石虎、草鴞、水獺、水雉4種瀕危物種,及水田、水梯田、陸上魚塭、私有保安林4個重要棲地型態,提供2大類別生態服務給付,其中瀕危物種生態服務給付於111年新增臺灣黑熊,本年再新增諸羅樹蛙、山麻雀、赤腹游蛇、食蛇龜及柴棺龜等6個物種。
農業部進一步指出,推動「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至今第3年,計補助11個縣市執行,涵蓋108個鄉鎮、97個社區參與,累計促成友善管理農地1,521公頃、棲地635公頃,合計面積約2,156公頃,增進農產安全也保護瀕危物種棲息環境;成功營造1,112處棲地,保全農業生產地景並發揚傳統土地利用智慧;921處棲地進行動植物生態觀察,讓農友感受生物的多樣性;236組社區團體巡護棲地,有效凝聚居民保育意識守護生態環境;2,447件瀕危物種自主通報案,減緩人類對於野生動物的傷害,發揮以友善生態方式從事農業生產,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及保全農田、濕地、森林等重要生態系之物種棲地與生育環境之多重效益。
農業部強調,綠色環境給付政策涵括平衡稻米供需、提升國產雜糧自給、維護生產與生態環境及促進農業永續發展之多元效益,近年推動綠色環境給付有成,促進農業永續發展可期,該部誠摯感謝農作產業鏈各環節付出的努力,也期望國人對該政策能多予支持。